思维进步
1 遵守规则:
之前说过,很喜欢一个人,沙里宾,《一代枭雄》里的典狱长:处事雷厉风行、果断无畏。作为黄埔军校的高材生,被委任国军唯一一个机械师团团长,参加过淞沪会战。一个很有素养的优秀军人,在祖国被日军侵犯的关键时刻,却被派来看守监狱。他说自己就是个零件,因为军人就要服从命令。当何辅堂被送到三号监狱,他从第一天就同情这个人,心里也有对错、有是非,但是作为一个军人,只能选择遵守命令。我一开始有些讨厌他,后来有些同情他,现在更多的是尊重。
问个问题吧,警察在抓捕人贩子的过程中,是否可以殴打他?不行,对吗?加个前提,如果被偷的是你家孩子呢?是不是又觉得恨不得杀了这个人贩子?再说个例子,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里,徐峥是否可以违反法律,走私药品,哪怕后来不是为了赚钱,是否可以走私?不可以,应该遵守法律对吗?加个前提,如果得病的是你或者你的亲人呢?话题太严肃对吗?换个例子,如果得病的是你的仇人,是不是就容易选择了?稍微变化故事的主角,你的答案是否有变化?中国法律赋予任何中国公民人权,只要没被剥夺权利,人贩子也是有人权的,这就是法律的公正性。我们极其痛恨人贩子,甚至如果被拐卖的是我们的孩子,我们恨不能将其凌迟。问题在于:人的主观意志会造成不公平。这是为什么要求公民遵守法律,执法者按照法律执法,因为法律是明文规定的。至今依然记得思修课,王晶老师说过: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,法无明文规定不醋(处)罚。其实我们可以选择冷静,选择相信法律。如果法律不健全,可以推动法律建设。如果觉得法律不公平,或者执法者不公平,可以选择以一定的代价来复仇。但是,首先请选择相信法律,相信规则。
同样是军人,我也提过龙文章,《我的团长我的团》。当初龙文章从江对岸苟活过来,我是比较怨恨虞啸卿对其处理的。“为死而死就没有意义了。我有错,但我不该死”,这是他为自己行为的辩解。战场抗命,这就是死罪啊。之后突袭南天门,他也确实功不可没。但功是功,过是过,特殊时期,也需要特殊的人才,但一个抗命不遵的人,是应该受到惩罚的。甚至如果管理约束不好这样一个“人才”,万一以后投敌成为叛徒,那损失可是不可估量的。
2 不必追求完美
高中的时候,非常喜欢英语老师,喜欢他近乎吵架似的给我们讲题,只错过了他一节课。也非常喜欢数学,大学时期,因为错过一节离散数学课,耿耿于怀。因为没有认真学习概率论,深深自责。上课时,特别认真,生怕错过什么重要信息,有时不惜带病上课。现在也偶尔后悔一些事,觉得如果当时我这样做,或许能更好。据说,有三个场合,永远会让人觉得自己本可以发挥的更好:跟姑娘第一次吃饭、跟人吵架、考试。但心里也很明白,后悔没有用。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缺憾是常事,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。道理都听过,却没有真正听到心里去。接受缺憾,认可缺憾,作为一种回忆,也挺好的。我的问题在于,为了追求完美,已经筋疲力竭了。正好那几天,跟震源通话沟通成长进步。他之前一直都是跟我说,要坚持梦想,并为之付出努力。在这一点上,我也是非常佩服他的。而那天是第一次他跟我说:其实换一种生活方式也挺好。比如,之前追求轰轰烈烈的精彩生活,现在觉得潜心科研,默默无闻的做贡献也是一种精彩的生活。
之后跟志杰解释“偶像包袱”这个词,竟然遭到他的嘲笑,当时我还真挺愤怒,不是因为得不到认可,问题在于,我以为志杰能理解,他没理解。1分钟过后,我就原谅他了,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,哈哈哈哈。举个例子,当初贤岳批评我:你有个缺点,一旦别人夸你,你就玩儿命干。比如有人夸你不延期且没bug,你就会花费自己1000%的精力,去维持你在别人心中的这个形象。其实我总结为虚荣心,或者过于追求完美。诚然,工作上不延期和没bug应该是基本操作,但是无法避免的肯定有问题,这次不出问题,下次也会出问题。在一件事情上浪费过多的精力,是非常不值的。因为公司花钱雇我,不延期和没bug不是最终的目的,我要发挥我最大的作用,最终持续为公司服务,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。
我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,承认自己有可能犯错误,接受自己的不完美。但是我会努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,来回报从社会中汲取的资源和能量。成长是一个积累的过程,要慢慢来,不能图快。就像读书,不能贪多,要看自己吸收了多少。再比如,自己的长期规划跟下个阶段的升职加薪有冲突时,不能为了眼前的升职而过多干涉自己的规划,虽然我也没规划。如果不是厚积薄发,那样的升职加薪我也不稀罕。
3 独善其身,兼爱天下
这个问题,在我大三的时候是思考过的,当初也有结论:当你厌倦了追赶众人的时候,能明白有些人有些场合是你不需要的。大学入学开始,便开启了自己“兼爱天下”的雄心抱负,其实行动起来很简单,就是帮助任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,但是,考研的时候,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到自己身上。一段时间过后,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一些乐于助人的能力和想法,逐渐改变了思维习惯。今年三季度结束,四季度开始的时候,非常担心自己走极端。之前很乐意“为社会主义服务”,处理了我们组好多杂事,现在想想,不是觉得不值,是意义不大。都说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爱天下。但什么时候算是“穷”,什么时候算是“达”,却并没有人会告诉你,只有你自己才能去判断。之前是一段时间认为自己“穷”,一段时间认为自己是“达”,穷的时候就提高自己,达的时候就帮助别人,实际上并不是那么极端。其实这里的”穷”和”达”非常符合中庸之道,中庸之道,不是差不多,而是最合适、是恰逢其时。行善兼爱的时候,不能不修身,一味地兼爱。独善其身的时候,也不是不行善,更不能只顾自己。要看自己当前的瓶颈在哪里,如果对于自己来说,瓶颈在于修身,可以主要独善其身,将来行善更多。如果已经到达一定的高度,则可以多行善。修身与行善,相辅相成,理论联系实际,螺旋上升。一般是有所侧重的。
同理,中庸之道,可以用于平衡工作与家庭。看你的瓶颈在哪里,把工作与家庭的精力分配,做的恰到好处,就是中庸之道。听樊登讲王阳明,提到墨子的观点:杨朱为我是无君,墨子兼爱是无父,无君无父禽兽也。而王阳明“良知”的概念,还是很好的。“吾身”和“亲亲”之间,如果再区分薄厚,就过分了。如果和敌人还讲“同体”,那就过于仁善。孔子当初还不跟盗匪将信用呢,这才是大智慧。
4 合作就要相信队友
十一假期,吕惠玲大小姐结婚,在丹东,参加完婚礼回北京时,我在6车厢,力哥在8车厢。到北京以后,他竟然不等我一起出站。我出车厢问他在哪里,他说在出站,那出站口见面吧。到了出站口,我发现我在7出站口,他比我早出车厢,而出站口却没有人在等候。我就问他在哪个出站口,告诉我3出站口。既然肯定不是7了,我就往前继续走,最终我在6出站口出去了,因为没有别的出站口了。急匆匆的走到3出站口,大门紧闭,给他打电话也不接,给我气的。后来总算是接了,他说他还没出来,在一个地方看到3,就以为是3。现在在2口,正在出站。妈的,气死我了。出去后,我说我打车,他非要打车,之后问人家司机在哪里。我就想,就算是司机跟你说了准确位置,你对这里熟悉吗。他问我:我们在哪里。我说在南站北广场,他可能觉得我说的地点太宽泛,又问一个维持秩序的保安,保安也说南站北广场,哈哈哈哈哈。后来跟司机沟通完,带我去一个公交站。我本来想教育他一顿:打车需要看位置,应该如何如何。不过,看他那样子也是玩儿累了,再就是现在跟他见一面也不容易,算了,不教育他了,等他找不到司机,到处乱窜的时候,静下来,我再告诉他如何打车更好,也观察一下他在这种复杂情况下,是否能顺利解决打车问题。最后,车来了,我俩顺利到了住的地方。
你看,我之前的这些不放心,其实都是过于担心,有时候出于对其不信任。其实对于不是特别紧急的事,我可以选择相信他。除了个别不靠谱的人和陌生人,我们大可信任对方,这样我们也能少操心。即使最后把事情耽误了,也不要觉得对方办事不行,人都有犯错的时候。就比如这次打车,如果司机非常难沟通,就算是我打车,也可能好久找不到合适等车的地方。总结就是:对于陌生人或者不熟悉的人,我们可以不信任,亲力亲为。当时对于熟悉的人,应该给其信任,对大家都有好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