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是2019年10月20日晚上11点,从哈尔滨回来已经两周了。期间断断续续的总是有事,先是请假去枣庄参加大学寝室老大的婚礼,后来是回家。上周休息一天,还需要收拾屋子、洗衣服,真是匆忙。此刻刚从家回来,洗完澡洗完衣服,还不是特别困,整理一下之前的心情。

其实从今年五一之后,就想整理一下心情,只是一直拖着。到6月底,想了很多事儿。主要跟震源告诉我他要“从良”有关系。工作上,7月初做了一个不太明确、比较费时间的需求,又开始了另外一个老项目的重构,糟心的一直做到9月底。将近一个季度,都在做这一件事。三季度的心情,跟二季度又完全不同。十一去了哈尔滨,去了丹东,期间的回忆又是另外一件事,又与之前两种完全不同,就不知道如何整理了。那就一件一件的整理吧。先说两个季度的不同心情,再说回哈尔滨的回忆

二季度还是过得很开心的,最开心的当然是升职加薪啦,这是一种被认可。工作上的事情,零零散散的做了一些不痛不痒的事,磕磕绊绊的去找人问问题。季度总结的时候,忽然觉得什么事儿都没做,跟人扯皮浪费了很多时间。打算痛下决心,洗心革面,第三季度好好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。然而第三季度,虽然学会了组内自研框架的使用,后期大部分时间还是浪费在跟人扯皮上。心里安慰自己,踏踏实实做事儿,有问题就积极解决。期间,思考了一些问题,想通了一些之前不明白的事,将之前的一些思考有相关的地方都做了统一,就像数学上的:点动成线,线动成面,面动成体。将知识串成体系,才能综合运用到生活中去。

新年的时候定目标,好好学技术,改变自己。这眼看大半年过去了,还是碌碌无为。其实改变是个痛苦的过程,就比如当初去开部门周会,一个简单的汇报,弄得我心里比较慌乱,甚至有点压抑。别人身上看似简单无比的事,在自己实际做的时候,也会有各种困难。简单是一种举重若轻的优雅,任何事都不能奢望一蹴而就。虽然改变很痛苦,可是不改变将来更痛苦啊。

9月初,来了个新需求,就是7月初那个项目的延续,还是像7月初那样不明确。拖了一星期多点,发现没法整,还因为这个事跟同事“辩论”。我给他“下判断”:你这样问问题,我觉得你就是脱离一线开发了。他也给我“下判断”:你这样说,我总觉得你像某人附体。我一下就明白了自己刚才那句话的问题,我只说了我的判断结果,并没有说我的判断依据。由于当晚有线上问题需要排查,就没接着“吵架”。之前总听人说“要给一个人提建设性意见,不要只做判断”,现在算是明白这句话的意义了。现在刻意会注意,即使没有“建设性”意见,当我不同意对方表达的观点时,一般会首先说出来:我觉得目前这样有问题,但是我没有好的建议,祈求对方的谅解。

在推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,发现了一个道理:有些事你是推不动的,不是因为你能力有问题,而是被推的人是否能被推动,是人的问题。而之前做的一些所谓“贡献”,也是跟人有关,那些是可以被推动的人,所以显得你的角色“重要”了而已。这个认知的前提,是承认自己有些事情是办不到的。这跟第一季度时,认为凡事有了俊朋,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想法差别太大了。我认可自己的能力有限,认可自己的平庸,也知道了自己的短板。

9月末,在重构项目上线之后,感觉提高自己技术能力的急迫程度,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。跟领导简单沟通了几句,他也给了一些建议,不太明白,也不太认可。有一天,下去抽烟碰见祥哥,跟祥哥聊了几句志杰当前的窘境,祥哥倒是很轻松的给了建议:把关注点放到提高自己身上,那些问题自己做了该做的行动就行了,总会被解决的。回去之后翻来覆去的想这句话,最终做了一个决定,把重点放在提高自己技术水平,而非把重点放在别人身上。鉴于当时项目刚上线,还有一堆遗留问题需要跟进,也没太多时间做出行动,思路也需要理清楚。又找领导深入聊了一次,有点“不欢而散”,见解不同,那就“君子求诸几”,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。十一假期,思路还是没空整理,但是经过假期的生活节奏修整,心境平和了很多。从假期结束到现在又快一个月了,最后一个季度就剩俩月了,静下心来慢慢提高自己吧。

很长一段时间在想,我跟力哥的差距在哪里。差距当然是从每个周末的时间利用,慢慢拉大的,毕业三年,将近一半的周末都浪费了,并且现在还时常浪费。还有一半没有浪费,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儿,允许自己不去学技术。其实,时间是自己的,利用时间做什么完全是个人选择,一个选择有得到也有损失。当初光哥刚来没多久,周会上就说过:你想要达成一个结果,可以,没问题。但你要想想,为了这个结果,你能付出什么?简单来说,就是交换。比如,用周末学习感兴趣知识的时间,交换不太感兴趣的技术知识。樊登之前解读了一本书《有限与无限的游戏》,里面有句话:相信是知道自己相信,而知道自己相信就是不相信。很喜欢这句话。学习技术知识是有限的游戏,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我认为就是无限的游戏。我是既想选择无限游戏,又想在有限游戏中获取认可。其实,无限游戏对于我来说,始终是有些遥远,有些脱离生活。我之前总是觉得生活是琐碎的,想要出世的那种自由,不想要入世的那种束缚,谁不想整天“把酒拈花,细雪煎茶”。但现在我有些认可“生活”,且发现自己的长处无非就是在“入世”上稍微强一点而已,并不具备出世的能力和信念。说白了,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,我享受在社会关系中被人认可,享受社会关系带给我的正面反馈。倘若真的选择了出世,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耐住寂寞,潜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。之前,有了灵感写文章,考虑要不要发到朋友圈,晒一下自己的“作品”,这不正是活在别人的认可中吗?人生活在一个群体中,如果脱离群体,难免孤单。而我所向往的,为往圣继绝学,学成以后,不还是要用于生活吗。倘若这个世界只有我自己,这些绝学,又如何使用呢?还是我自己目前想学到的绝学,都是用于群体相处、群体感知?让我在山沟里面,衣食无忧的自由研究自己喜欢的事,我可能会走极端,路越来越窄。生死尚且无人知晓,思考成果也必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。那实际上我最后追求的,必然还是名利。哎,又回到了原点,我鄙视的名利。当然,比起名利,我更喜欢实际掌控。

我常说自己想要的不是混吃等死,想要的是理解世界、体验生活,可这个想法还是有些空虚,并不实际。没有经济基础,固然没有时间去理解世界,可以如果有一天自己真正财务自由了,去干嘛呢?我当前并没有良好的规划,说到底还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那么财务自由之前呢?整天苦逼的生活,等待着财务自由吗?肯定不是。最近我发现一件事:我在读书的时候,总是读不下去,因为看到书里的话,总是会想到很多事情。好多事情源于最近工作接触的人和事,这让我觉得,工作给我带来的,也是一种对世界的体验和感知,进而也就觉得即使没有实现财务自由,也能有一部分时间去做喜欢做的事。且这些事,是财务自由之后无法体验到的。也就是说,即使我选择了入世,也可以有一些出世的追求。但是必然要弥补跟力哥之间的差距,以获得更多的入世自由,换取片刻的出世宁静。

《有限与无限的游戏》书里有段话挺好的,我想直接粘贴到这里:

人们往往想保存的是公众形象,一种永远受到遮蔽的自我。永生是一种忘记了我们已经忘记的状态,即忽略了我们自愿参加有限游戏的事实。这个决定本身是游戏性质的,而非严肃的。因此,永生是有限游戏之矛盾的最高级例子,它是一种人们无法生存于其中的生活。